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研究”开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改革开放40年,各种社会思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行,一些社会思潮不仅在思想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负面影响,而且经由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导致部分青年群体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形成了错误认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强大正能量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因此,廓清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传媒、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传播的关系,探究社会思潮大众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寻求社会思潮传播的引领方法,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12月14日上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传媒与社会思潮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在西安交大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教授荆学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春泉出席报告会。
课题首席专家jxf吉祥网手机在线李明德教授从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特色及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和重点难点以及学术创新、政策建议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课题设计进行了全面汇报,明确该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研究视角,探究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的交往互动机制,从而在现实层面、政策层面和理论层面更好地促进社会思潮的良性传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李明德认为,社会思潮本身的内容来源是多学科的思想理论观点以及传播者个人心理、情感、态度等的“杂糅体”,客观上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多维度之间的综合,是否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至关重要。目前,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都或多或少涉及社会思潮方面的问题,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要力量。相比之下,从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角度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社会思潮的载体,没有大众媒介的传播,就无法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潮”。尤其伴随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传播主体、方式和效果都出现了全新的特点与症候,为社会思潮的研究提示了新的切入方向。
李明德提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必须将其置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谈论,考察其在历史、政治以及文化变迁中的发展脉络,因此,就势必要强化对比视角的研究。一要注重中西方社会语境的对比:一方面,当代中国各种错误思潮,绝大多数是以西方的经验性事实作为立论基点提出的,西方社会现实状况是我国社会思潮形成或被催生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环境中的形成逻辑与流变过程也不可或缺。因此,注重西方历史性形成的概念与中国本土话语的区分,在社会思潮研究中尤其重要。二要注重社会思潮与主流价值观的对比: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伴随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竞争与交锋。因此,不仅要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规律展开考察,更要以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为最终目标。三要注重多种媒介传播途径的比较:媒介不仅是各类社会思潮传播的中介性渠道,而且也发挥着动员大众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媒介类型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思潮传播形态。考察社会思潮在不同大众媒介中的内容建构与传播机制,能够为区分社会思潮的不同传播途径提供一种分类方法,为规范大众传媒的传播流程与内容提供依据。
李明德介绍,本课题首先注重从传播学视角关注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解构为不同时间阶段(中国新闻改革四个跨越阶段)和不同类型媒体(纸媒、广播电视电影和新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建构和传播,从而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思潮传播的历史脉络和内在传播规律,为定性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共时性层面,本课题尤其关注畅销书、影视剧、电影和社交媒体等当前极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的差异化呈现框架与内容生产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大众媒介构建和传播社会思潮时的应对之策,以期发挥良性社会思潮对公众心理、精神的积极引领效应,探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机制。第三,在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要素分析上,基于“政府-媒体-公众”多元主体和多个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宏观理论基础展开,多元主体的对比分析更有利于研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机制,发挥研究的实效性。最后,在社会思潮的动态演化过程中,注重对其孕育阶段的文艺形态、舆论形态和宗教形态,发酵阶段的学术形态,以及形成阶段的政治形态等不同形态社会思潮的关系分析,以便从不同形态节点上提出关键性预警与治理措施。
“社会思潮的研究离不开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灵活切换与共同作用。因此,伴随前期准备的不断深入,本研究在立项之初的新闻学、传播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科构成基础上,陆续吸纳jxf吉祥网手机在线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软件学院、社会学系的部分师资力量,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社会思潮的成因及传播、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探讨社会思潮的流变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符号象征和话语实践角度探讨新闻话语对社会思潮的表达策略和表达方式、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探讨社会思潮与媒介、大众的互动机制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支持;同时与人民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腾讯网等媒体商定具体合作,为大范围数据资料的获取与运用,提供更多平台支持。” 李明德告诉记者,多学科力量的整合,也使本研究能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融合,将内容分析法、史学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与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相结合共同开展研究。其中,内容分析主要用于材料文本的深度挖掘;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传播效果的调查等;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用于新媒体环境中社会思潮的传播研究。综合方法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目标的实现,也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创新性应用。
李明德说,本项目预期在学术研究上的目标为:第一,搭建社会思潮媒介呈现及其传播的理论框架,揭示社会语境、社会思潮和媒介呈现间的动态机制;第二,梳理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种类及其结构,总结归纳40年来社会思潮的演变规律;第三,从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客体和效果的角度,依据媒体改革不同时间阶段探究社会思潮传播的变化规律;第四,总结和归纳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构建和传播社会思潮的现状表征和效果表现,从历时性的角度发现各类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的内在关系;第五,搭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科学引领路径。
专家组组长陈力丹教授、专家组成员刘书林教授、李本乾教授、荆学民教授和王春泉教授一直认为,该课题紧扣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立足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错综复杂的关系变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挖掘社会思潮传播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对于解决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媒介与社会思潮传播的复杂关系问题,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策略和传播路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专家组还分别从资料获取、子课题架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阐释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课题组在现有完整充分的课题设计基础上,增加社会思潮研究的学术性、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泛政治化和立场偏狭,最大限度地实现重大课题研究的现实效应和理论增益。
专家组认为,研究者对该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团队结构都做出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与恰当的调整,对项目实施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前期准备,表明其具备开展该项目研究的综合能力与内外条件,同意项目开题。
原文载于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news.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16_4793923.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