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开学了,向各位老师致以新学期的问候!更向整个假期都在为学院发展而忙碌的老师们表达敬意!再向今年入职的张铁云、张窈、王威力、廖政贸四位老师表示热烈欢迎!
刚三位系主任(所长)汇报了本系所上个学期的工作,对下个学期以及未来工作作出了展望。院班子成员和院长助理分别作了点评。不管是汇报还是点评,大家会有一个感觉:只要投入,只要对系所、学院发展充满热情,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总结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点评就句句在理,精准到位。这种形式很好,把系所主任的工作业绩、把院班子成员的点评能力全部置于老师们的目光之内,有利于老师们对学院工作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系所主任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有利于班子成员对学院工作的了解和掌控,促进系所、学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前半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学院工作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党建和学生工作等,都有一些值得说道说道的东西。根据几位副院长、副书记、院长助理提供的材料,以及我所掌握的情况,对上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做个简单的总结。需要说明的是,正在推进而没有落实的工作不在总结之内,是要倡导一种评价标准:过程重要,结果更加重要,业绩为王。
在总结之前,我先介绍几位班子成员的分工情况。党总支专职副书记韩博,主要分管学生工作、院办、宣传、校友、工会、跑五等工作,协助我负责党建工作;副院长张宏邦,主要分管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省校共建新媒体学院工作,学术论坛特别是新新论坛工作等;副院长孙鹤立主要负责科研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港平台建设等。我是全面负责学院党政工作,重点是党建、人事、财务、学科建设和班子建设等。除了明确分工以外,我们每个班子成员还有一项,就是完成学院、学校交办的其他任务。如果介绍不全面准确,请大家以学院网上公布为准。院班子成员虽有分工,但更强调以分管为主,同心协力,相互支持。介绍这个的目的,在于让大家对班子成员分管的工作有个了解,把他们的工作放在学院发展的大局里予以检视和评价。
就全院工作而言:
1.学科稳步推进。继去年上海软科将我们列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第26位、进入全国前25%之后,今年广州GDI一流学科评价又将我们列为全国第29位,英国泰晤士一流学科评价将我们列入B类。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踏踏实实奋力追赶的结果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认可,反过来又对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产生了激励作用。
2.学院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由原来的一院一系改革为三个系所建制,鼓励系所间相互合作竞争、相互激荡赋能,共同前进;选举并产生三位系主任/所长,三位系所党支部书记。三个系所:新闻系/新闻传播研究所,传播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新媒体系/新媒体所 虽然成立于2019年下半年,但真正独立工作、发挥作用则是这个学期。标志着学院独立设置以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成熟。
3.创新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学校进一步明确:郑庆华副校长牵头的与人民网共建的“传播内容智能理解研究中心”、宣传部牵头的与陕西党建网共建的“中国西部融媒体中心”与我们学院的“新闻与新媒体研究院”三大板块,第一,都是为了推动我校新闻传播学科更快更好发展;第二,打破机构壁垒,三家办公场所统一装修,资源共享共用;第三,根据对外实际需要,每家对外宣介时都可将其他两家纳入范围。顺便告知大家,经过征求班子成员和系所主任意见,将我们创新港平台名称由“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更名为“新闻与新媒体研究院”,与学院名称对应起来,更加契合我们的学科方向和特色。学校变更报备手续等开学以后由院办进行。
研究院平台文化墙内容的确定正在由分管宣传工作的韩博副书记积极推动,分管创新港平台建设的孙鹤立副院长全力配合。希望他们合作顺利,工作有成。
4.由韩博副书记牵头负责的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完成初稿,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5.由青年教师张铁云发起组织的“话媒 新思”读书会得到老师们的积极支持,确定了120多本阅读书目,徐婧、杨帆老师领读了两次,校内外反响不错。
6.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继去年陈积银教授、马晓悦副教授分别获得学校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之后,今年陈强副教授入选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沈霄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可喜可贺。
7.新媒体智慧学习工场、品牌实验室成为创新港平台建设亮点,校内外参观者多。如何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望能抓紧。
8.首设奖教金、奖学金,今年底即可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邀请管晓宏院士担任学院建设和发展智库专家,组织相关企业为学院发展捐赠捐资。
9.“跑五”工作有成效,系统显示获批科研项目22项(含部级省级项目各1项、厅局级项目9项);截止6月底累计到款110.71万元。说明:这个数据和科研项目可能有重叠。
10.研究生硕7094和8087支部获学校“十佳党支部”;新发展学生党员4名、转正5名。学院牵头组织了全校教职工健步走线上线下活动,在校工会组织的教工篮球赛中,学院获得全校第七名的好成绩。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板块,本科生:
1.学院有了第一届本科生,这是学院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20名毕业生中,有17名选择继续深造,这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如何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形成交大特色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2.文科实验班大类分流工作顺利结束,分流到新媒体91班共有35名学生,比学校预下达指标多出5名,创历史新高。
3.根据学院统筹规划,向教务处申报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按新媒体专业方向和智能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分别设置,7月份完成答辩,后续希望盯紧,落到实处。按专业方向招生的最大好处,第一,为增设本科专业进行积累;第二,总体上扩大本科生招生人数;第三,解决部分老师授课工作量不足问题;第四,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更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西交大使命。
4.为推动学院本科实践教学,申请新增一门实践课程《新媒体视听节目策划》获得批准,本学期正式开课。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实践课程,在我们学院也是首次,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刚大家参观的智媒实验室成为我们学院又一个对外展示窗口,解决了困扰我们的本科生实践教学问题,但是地方还是偏小,将来根据需要二楼也可以用作实验室。
5. 4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授课竞赛,有教授(吴锋),有副教授(刘婵君、申楠),还有讲师(叶妮),说明我们学院教师的整体质量过硬,而且从参赛总人数上讲,我们小小学院一下子有4人上榜,令人刮目相看。
6.教学成果孕育成长。刘婵君副教授申报的《网络与媒介素养》获批通识选修课;张宏邦副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获批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资助;申楠副教授申报的《新闻道德与职业法规》和刘婵君副教授申报的《新媒体用户分析》分别获批jxf吉祥网手机在线在线教学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吴锋教授、申楠副教授获批本科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马晓悦副教授、申楠副教授等获批本科生十四五规划教材资助,申楠同时获得研究生十四五精品教材资助。我们是一所年轻的学院,由于考核条件的导向,老师们的科研和教学有所失衡,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许多教学项目正在培育发展,这是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冲击学校、省上乃至于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坚实基础,在这里我要特别表扬吴锋、申楠、刘婵君几位老师,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多种教学和人才培养项目中,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7.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可圈可点,本科生组成5支队伍参加了jxf吉祥网手机在线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院学生申报的6个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5个获得省级立项,1个获得国家级立项。刘婵君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在大广赛陕西分赛区分别获策划类二等奖、三等奖,短视频类二等奖,动画类优秀奖。
研究生:
1.研究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按照学校要求,增加了《jxf吉祥网手机在线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细则》《jxf吉祥网手机在线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关于加强硕士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若干规定》征集意见稿和《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及年度遴选审核方案》。文件贯穿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强调过程管理的极端重要。
2.成立三个工作小组: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及年度遴选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命题小组和保密小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
3.导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遴选,新增博导1位(陈强),硕导3位(韩博、孙鹤立、沈霄)。
4.配合学校,大力改革研究生复试办法,“三随机”(随机确定出题老师,随机确定面试组,随机抽取面试题目)改革举措得到教育部肯定,将向全国推广。请大家注意,按照研招办要求,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命题组也有较大的改革,总的原则是,学院提供命题老师名单及联系方式,研招办随机确定命题老师并集中命题,我们在座的副教授以上老师都有被抽上的可能,也有抽不上的可能,抽上的命题老师再由学院统一组织培训。今年实际录取14位学术型研究生,50名专业型研究生,共计64名学生,比去年增加11个指标,仍然是进步。同等学力硕士报名17名,实际录取15名。提升同等学力毕业率工作还需抓紧。3名留学生不知是否已经落实?
5.完成2020-2021学年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目录修订,新增课程5门,其中包括《Python编程语言》《媒介批评的方法》《新媒体危机传播与管理》《新媒体数据分析专题研究》四门专业课,1门英语小班实践课程《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
6.首次举办研究生毕业典礼,邀请家长一起见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7.完成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教材和2020年“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申报老师分别为申楠、张宏邦、吴锋。目前申楠老师的精品教材已经有了结果。
8.完成2021年硕士生、博士生招生目录修订。明年开始,我们的交叉学科博士点开始招生,这在我们学院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一个值得书写的一笔。今年教育部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将“交叉学科”增列为一级学科,我们“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交叉学科博士点”进入教育部公布目录,期望抓住这个机遇,希望学校能将我们的交叉学科博士点与一级学科博士点同等对待。如果真能这样,我在新媒体学院的奋斗目标就基本完成。
我们是新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量大面宽,有许多工作属于开创性、打基础的,对彻底改变教学科研发展不均衡会起到积极的调和作用。这跟宏邦副院长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在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板块:
1.国家级项目申报数字创新高,共申报国社科13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社科专项3项,国自科5项。另外,省部级课题申报46项、省部级以下课题申报28项、校内著作出版基金申报5项;审核投标申请7项、横向合同6项。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壮观,说明在考核和晋级导向之下,老师们申报课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让我非常感动。但不知道数字统计是否准确。
2.已签约的科研项目、金额及科研到款情况。1-7月获批科研项目39项(含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16项),首次获批西部大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类课题(40万元),累计合同额234.9万元;根据社科处6月23日提供数据,累计到款110.71万元。距离300万的年终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3.专著出版、论文发表与智库成果。1月-6月,全院出版专著1篇;以第一单位一作发表SCI/SSCI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区1篇、二区2篇),发表C刊及以上论文24篇(其中学院层面认定的A类期刊3篇、权威期刊15篇、一般C刊6篇);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评审同意发表学术论文5篇;完成学术论文发表保密审查4篇。
4.项目拓展申报,既体现专业优势,更彰显“工字牌”特色。联合人民网共同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定向项目申报;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申报;交大口腔医(学)院科研项目合作;省委网信办项目合作。这些项目大多期待尽快落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多种项目申报和获批上,我们学院的表现都是杠杠的,这跟鹤立副院长的辛勤付出、跟全体老师的建功立业的积极性都是分不开的。但我们非常非常迫切需要得到的是国家和教育部重大课题的横空出世。
5.创新港平台建设在制度、空间分配、文化展示等方面有序推进。
6.“科创月”活动拉开序幕。8月4号成功举办首场活动: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协同发展与传播战略高峰论坛,接着还将于9月25日举办第五届数据新闻大赛,10月24日举办跨学科视域下的新闻传播跨学科论坛;期间还将有多场合作签约、奖教金奖学金签约等活动。
7.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在努力,期望在短期内能有实实在在的突破。
在智库成果板块:
今年以来,共报送各类智库成果154篇。其中,在疫情期间持续跟进智库报送,对全国各地的先进做法、陕西省基层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等信息进行了针对性的梳理和有效研判,共报送59篇,(报送省委宣传部每日约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舆情日报48篇,另报送中省有关部门专题约稿6篇、建言献策5篇)。6月以来,报送舆情日报69篇,舆情专报11篇。(3个省委常委批示、7个民委采纳、6个中宣传部采纳,省级采纳22个)
以上采纳批示成果是不完全统计,有些结果尚未反馈回来。智库成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它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对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更体现了学科发展与责任担当的有效对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社会服务的价值。为了不断吸引更多的老师同学参与到智库成果的撰写报送工作中来,提升智库材料质量,提几点要求:
1.智库成果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紧跟世界科技变革前沿,关注国际政治外交发展的演进趋势,致力于未来发展;“立地”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智库成果要体现重要性:就是要在智库研究的过程中清晰地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一般重要、什么更加重要,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论述落实到高校智库研究当中去。
3.智库成果要体现价值属性:成果没有质量、没有创新性、没有贡献性,智库就缺乏影响力。应把握好智库的价值属性,瞄准国家需要、研判民众诉求、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产出品质高、成效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前瞻性、建设性和应用性的政策建议。
4.智库成果要体现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一线进行数据采集与沉下身子进行实践调研。
5.智库成果要体现时效性:智库需要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和团队优势,突破单纯的“学科”范式,遵从“问题领域”的范式,围绕决策部门和单位机构的实际需求,及时响应、快速反应,精准把握问题,提供精准化的智库成果。
6.智库成果要体现可操作性:智库产品的可操作性,既包括关注问题的针对性,又包括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必须着力提升研究能力,使研究成果真正达到内容、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7.智库平台建设的保障作用:智库成果应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有制度因素、有机构因素、有人员因素、有物质因素等等。如何让好的智库成果得到应用这就需要智库平台的支撑。要有研究团队、实验平台、研究项目、研究经费和职能部门的支持。
在我们学院智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例如舆情团队、政务新媒体团队、意识形态分析团队、民族舆情分析团队等。在这些团队里面,张立、陈强、李巨星、朱多刚、申楠、蒙胜军、刘彦、张宏邦、徐婧、陈积银、吴锋、任天浩、沈霄等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其中9位老师的智库报告获得批示。另有本硕博约30人也参与其中,体现了科研育人的功能。希望在未来,我们每位老师都有智库成果呈现。
智库成果已经成为我们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学校和上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这一块,作为分管工作的院长助理张立付出了大量的汗水,更重要的是具有大的格局,把更多的老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参与,一起推出多领域的智库成果,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这条经验应当得到推广。
以上是对学院1月到8月整体工作的总结,可能有遗漏,不全面不准确,等到年底总结时再汇总。
本学期要做的工作有10项:
1.加大党建和学院思想文化建设的力度,形成风正气清、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我们还要在新生中继续强化院训内涵的教育,让求真求新唯善唯美深入人心变为切实的行动。
在暑期工作会上,张迈曾书记着重讲了思想文化建设,他说,学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负面文化,对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形式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守旧观念、抱怨、“五唯”等仍是突出问题。
抱怨文化。有的同志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总觉得自己吃亏了,总觉得没给够。因为这种心态,分析问题就从抱怨出发,结果丢失了本来可能争取的条件,还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在负面状态。
有不好事情的发生,难道不允许抱怨吗?当然可以抱怨,人有负面情绪总应该发泄一下,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何况有些抱怨是正确的,是应该反映的。这里讲的是希望不要把抱怨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那样会伤自己、伤学校。
唯帽子论。帽子多了当然好,帽子多了证明人才多,学校水平高。交大的现状是,帽子很好,可惜太少,多多益善,关键用好。今天讲的是不能唯帽子,在人才评价中将“头衔”作为基本甚至唯一标准,而不管其创造能力和创造业绩。
我们对人的评价,还是要坚持根本标准,就是四个字:业绩为王。
我们不否定戴帽子。戴个帽子不容易,要不然,为什么人力资源部、科研院都把这作为一项工作设置专人负责组织呢。但也要知道,不光是个人的努力,还有组织的努力。如果没有学校的平台、实力、影响,这帽子也不好戴,就是戴上了,走出校门也缺少底气。中国的帽子以及帽子带来的个人利益都和组织的支持、帮助有关系,每一个有帽子的人都应该有一个端正价值关系的心态。
而且,有了帽子天然就负有一种帮助别人发展的责任。帽子就是领先,就是领军,就负有组织好团队,扶助好他人的职责。对帽子的考核,这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不反对帽子,还要多争取帽子,把这个界限一定要弄清楚,反对的是以帽子要条件,重复当业绩。帽子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为学校争取更大条件的杠杆,而不应该成为不看奋斗获取资源,不讲贡献分配绩效的砝码。
以上两条引自张书记讲话稿。
告状文化和闹文化。我在交大工作37年了,对告状文化深有感触,这是交大的老传统。单个告的,结成团伙告的,很龌龊。这几年学校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告状和闹腾现象大为减少,但没绝迹,仍然对学校的大发展、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告状和正常的反映意见不一样,告状往往是不顾事实的道听途说主观臆测,大多数情况是经不起调查核实的,匿名告状就更有夸张的成分,其目的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正常的反映意见则是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希望老师们、学校越来越好。从学院到学校正常反映意见的渠道一直畅通,信访、面谈都可以,你真有意见,就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反映,不但要鼓励还要支持,该谁的责任谁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但对匿名告状,从我个人角度说,我是嗤之以鼻的。既然你是有理有据,是一条汉子,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大数据时代,苍蝇飞过去都会留下痕迹,更不要说你弄了个新手机号在异地发帖子发邮件会神不知鬼不觉。再说,最终的调查处理还得靠基层党组织,那你干嘛不直接反映还要绕这么大的弯子,何必偷偷摸摸行动不大方?
围绕张书记讲话,宣传部连发五篇评论文章,其中《不要让抱怨成为交大人的习惯和文化》,剖析了抱怨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在我们身边,你会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创新港购房,明明是自己占了便宜,却总是认为自己吃亏;
发展得不好,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总是将责任推脱给组织和其他人;
只讲帽子、利益、权利,从不讲奉献和责任,只要自我不管他人,利己主义太精致;
对于学院、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丝毫的感恩之情,只有理所应当;
在生活中,用显微镜看别人,用放大镜看自己,吹毛求疵;
有的人吃着学校、喝着学校,却盼着单位早点“黄”了、“垮”了;
正常渠道不说,背地里乱说瞎说……
在这几种表现之外,我还要加一条: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进步快,妒贤嫉能,挖坑使绊,甚至不惜采取下三滥的手段拉帮结派,造谣陷害,我不好你也别好的心态旺盛。
以上几种表现是就全校范围而言的,不是说我们学院。但从警示教育的角度,我们也要防范负面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建设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学院文化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而破坏则是一时半刻,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维护全体师生付出辛勤汗水、来之不易的学院文化建设成果。
也许有人会说,从社会到学校确实存在种种的问题及矛盾,这才是交大人爱抱怨的真正“导火索”。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这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的现象。我们应该坐下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付诸建设性的、善意的行动,才会真正有助于周围环境的改进。哪怕这些建设性的、善意的行动微不足道,但无数的这样的举动汇聚在一起,就能变成一股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任何一个单位,如果有一个朝气蓬勃、奋发作为的氛围,这个单位就一定蒸蒸日上,成果迭出;如果怨气连连,怪话多多,评头品足的人比实干的人吃得香,处在这样的环境,你能有一个积极欢快的心情吗?所以,大至国家政党,小到学院系所,思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结合暑期工作会精神,我着重讲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学院建院时间短,发展较快,这跟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分不开,许多新老师来到学院以后感受特别深刻,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多次讲到大家很融洽,没有婆婆妈妈、是是非非的事情,大家都想着怎样尽快出成果,为学院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感到心情很愉快。我说这就对了,当大家都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做贡献的时候,你在旁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搞一些不利于团结的小动作,自己会感到不好意思,为什么呢?大家都在忙正事,你的小九九小算盘只能被无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谁都不想充当学院发展的绊脚石。这就是我建院以来倾心打造的学院文化、工作氛围。从目前来讲这个氛围很好,值得我们珍惜。但随着事业不断发展,工作压力增大,认识参差不齐,会不会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声音,这不可避免,但不可任其发展,必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负面文化的漠视和放纵,就是对学校、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会严重销蚀学院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建设一流学科的文化根基。
另外我还要推销古人早已说透了的一个道理,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平衡的,今天不如意不一定明天不会辉煌,今年成绩平平不一定明年不会放卫星,老子愚笨不一定下一代不如人,生性老实常受人欺负不一定欺负你的人就一定幸福美满,三十年河东就会有三十年河西,荣誉满身也可能孤苦伶仃难觅一知己,表面光鲜也可能内心阴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反过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存,福兮祸之所倚,就是平衡。所以腾达者不要气势凌人,落魄者不要垂头丧气,保持淡定的心态,一切都在改变中。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安于现状无所追求无所改变,而是说:不要过多地作横向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要比较就和自己的昨天、过去比较,从点滴进步中收获进步的快乐,从进步的快乐中不断提升生活的质量,尽量使优势在自己身上延续的时间持久一些,产生的影响力大而强劲一些。套用李开复的一句话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永不放弃。这就是改变,既是对自己当下的改变,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2.全力办好科创月活动,继续加力跑五。
8月24号下午,我们召开了科创月动员会,希望大家都能认识科创月对创新港美誉度提升、对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跑五对学校了解社会、社会了解学校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望全体老师都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加到这两项活动中来,表现出我们新媒体学院人应有的风采。
3.加强班子能力建设。
本来这个话题是要放在党政联席会上讲的,但我想将班子成员的勤能绩效置于全体老师的检视之下,有利于班子成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面对繁重的党务和行政工作,面对学院发展爬坡上坎、变道超车的现实,班子成员基本做到勇担责,有作为,师生认可,组织满意。但本着高标准严要求、让班子作用超常发挥的较高站位,对班子成员我要提出批评和希望。在与老师们的接触中了解到,教工对班子成员有一点意见,最主要的不满在于觉得个别班子成员对学院发展精力投入不够,与学院、与老师之间两张皮现象没有弥合,老师们不知道你在常规工作之余为学院发展在做什么样的创造性的、增量性的工作,“不熟悉”学科的情况依然没有尽快改变;就是说大家感到投入不够融入不够。当然这可能跟班子成员不主动宣传自己的工作有关。但另外一种情形,比如说面对工作还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班子成员之间协作沟通不及时主动;更让老师不理解的是,某些院领导竟然将本该自己负责的事情说成“这事我不管”“别找我了”,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即使你不分管,也有个牵线搭桥、组织协调的责任吧,政府部门过去还有个“首问负责制”,更何况我们一直提倡的是有分工更有合作。当我听到班子成员一推了之的话,我真怀疑我是不是听错了?组织谈话、任命的时候,不辱使命尽心竭力做好工作的表态还言犹在耳啊!为什么一些工作一直推而不动?为什么工作的效率、效果还没有充分的显现?从班子自身来讲有没有需要检讨的地方?没有一个能打胜仗的班子,要带领学院大发展谈何容易!所以,班子建设应该成为我们学院本学期党建和思想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紧抓不懈,让班子成员真正有作为,有威信、有执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4.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有明显突破。这几年新讲师的引进还是有些成绩的,但教授级别的人才引进一直是个瓶颈,不利于学院发展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获得。一个学院只有5个教授(加上韩博),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明显,比如说达不到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条件,没有强有力的力量轮番担负起国家重大课题的申报重任等等。所以这个瓶颈必须突破,务请大家和我一起积极举才荐才,谁能成功引进教授,学院照样会予以奖励。
4.标志性成果要有良好表现。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省级社科成果一等奖,省级教改项目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必须尽快实现零的突破。我们即将设立奖教金,就是要加大对标志性成果、对有突出业绩的教职工加大奖励的力度。
5.智库建设要迈上新台阶。
目前,学院已经建有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网络舆情科普基地”、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新媒体及舆情研究中心、政务新媒体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获批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和首批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共建单位,还要积极筹备其他智库,比如“传播与民族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复杂舆论传播与风险控制研究中心”“科技传播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殊群体传播研究中心”“社会思潮传播研究中心”等,这些智库机构的成立,本着三个原则:第一,与我们的学科发展紧密呼应;第二,必须有国家省市共建单位依托;第三,成熟一个成立一个。同时也希望与省委宣传部共建的“陕西省舆情信息工作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安市大数据局共建的“新媒体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尽快落户我院。希望“陕西省智媒研究基地”“一带一路融媒体研究院”继续抓紧推进,早日修成正果。
6.建设好“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希望与一级学科博士点一样得到相同的发展。
7. 把“品德为先、业绩为王”作为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标准。首先从院班子成员做起,开展各项组织活动是职责,创新发展是要求,但这些都是过程,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是落实到位和实际成效。不讲苦劳,要讲功劳。
8.高培中心的工作需加紧启动。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原计划的一系列培训没有开展起来。但从5月份起,校内一些培训机构纷纷开展工作,说明疫情的影响已经降到了最低。培训竞争十分激烈,作为新的培训单位,要分得一杯羹,就更需要紧抓机遇,争抢市场。最近听说省委网信办把培训放到了浙江大学,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
9.加强创新港工作,从9月份开始,学院的活动将会转移到创新港,彻底改变校领导一再批评的“看不见人影,看不见活动,空空荡荡,死气沉沉”的现象。请院办统一安排协调院领导和系所创新港值班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记录。科创月是最近一段时间学校最重头的工作,请大家识大体顾大局,克服困难坚守岗位。谁在创新港值班时擅自脱岗引起不良后果,谁就承担受处罚的结果。俗话说不打勤不打懒,就打了个不长眼。
10.全力迎接第五轮学科评估。
以上是对上半年工作的回顾,对下半年工作的展望。衷心期待我们的老师阳光灿烂,事业有成;期待我们的学院蒸蒸日上,活力四射。谢谢大家!
jxf吉祥网手机在线党总支书记兼院长 李明德
2020-08-31